儲物症的成因是什麼?

現時我們仍未能準確地了解儲物症的成因。除了當中涉及很多理論外,不同的人亦會對其自身經歷有不同的解釋。因此儲物症看來是由各種原因綜合而成。

「離婚和搬家後,身為一個全職工作的單親媽媽,令我多年來飽受抑鬱症的困擾,因此沒有精力去丟棄物品,尤其是嬰兒衣物和玩具,因此令我狹小的家居堆積了愈來愈多東西。」

感覺難受

儲物症可能與你過往的痛苦經歷和傷痛感受有關,同時你可能會覺得難以去表達、面對或解決這些感受。 

有些人表示儲物症有助他們應付其他精神健康問題,或分散了他們對異常焦慮、沮喪或恐懼的注意力。 

完美主義和擔憂

很多儲物症患者都會對犯錯感到憂慮(又稱為完美主義),或發覺自己難以做決定,預先計劃或制定工作方向。這些都可能是部分人比較容易受到儲物症困擾的原因。

舉例來說,你可能感到難以整理物品或將它們分類,或者難以決定哪些東西應該保留或丟棄。這些問題會令你感到苦惱或不快,因而令你拒絕嘗試去處理。

童年經歷

部分研究人員相信儲物症與童年失去或未曾擁有某些事物,又或者缺乏關懷的經歷相關,其中可能包括:

財政擔憂和貧困的生活環境 

曾經擁有的東西被拿走或丟棄

被剝奪或被忽視,例如基本生活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或未接受過身邊人的關愛或支持。

請參考我們的金錢與精神健康頁面,以了解更多有關財政擔憂與精神健康之間的關係。

「看來她築起了一道牆,以將所有人隔絕於牆外。在經歷過生命中幾次創傷事件後(包括在父親去世時失去孩子、痛苦的離婚經歷、伴侶心臟病發以及最後母親離世),躲在自我保護的高牆後面沒有人能夠再傷害她。」

創傷和失去 

儲物症的成因,可能與生命中的壓力事件或時期有關,例如:

被虐待或攻擊 

與伴侶分手

健康狀況惡劣 

與自己關係親密的人離世 

感到極度孤單。

部分人當經歷過類似事件後,本身患有的儲物症會變得更加嚴重。

「大約25年前,我記得當祖母逝世後,媽媽便將物品塞滿了整個家。」

家族歷史或習慣

患上儲物症的人士,其家人(例如父母或兄弟姐妹)亦往往有同樣的經歷。有些研究指出這是因為家人與患者擁有相同的基因,或他們的基因較易令人患上儲物症。

但是家庭與儲物症之間的關係看來更加複雜,同時共同的生活環境亦是一個儲物症的成因。舉例來說,你可能會從父母或照顧者身上學到某些習慣和行為,包括如何整理和管理家居和物品。

假如你與儲物症患者住在一起,便可能會令你的家較容易堆積雜物。由於你們可能會在保留或丟棄什麼物品上出現分歧,因此要改變這種囤積現象便會變得特別困難。

「囤積傾向是怎樣形成的?這是相當值得研究的問題!我的父母都在困苦的環境下長大,這亦在我成長時影響了我的世界觀。我知道長期欠缺條理,令我囤積的每件物品對我造成的影響更大。」

其他精神健康問題

你可能會因為其他精神健康問題而出現儲物症,例子如下:

抑鬱症

焦慮症

強迫症(OCD) 

躁狂抑鬱症(躁鬱症) 

思覺失調,包括精神分裂症 

強迫性人格障礙(OCPD)。 

在這些情況下,儲物症往往被視為徵狀,而非主要診斷得出的病症。此外,你亦可能在患有儲物症之外,沉迷於軟性毒品或酒精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