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 LGBT + 經歷會影響精神健康?

雖然作為 LGBT + 本身不會引起精神健康問題。但是作為 LGBT +的一份子,某些經歷可能會導致精神健康出現負面影響。頁面包含:

  • 同性戀恐懼症、雙性戀恐懼症及跨性別恐懼症
  • 被污名化及遭歧視的經驗
  • 『出櫃』的痛苦經驗
  • 被社會孤立、排斥及拒絕
  • 「性傾向治療」

你可能會覺得其他因素對你影響更大。你的精神健康問題可能與你 LGBT + 身份無關。 我們有關導致精神問題原因的頁面列出可能影響任何人的因素。

「多年來,我的精神健康問題一直與我跨性別者的身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同性戀恐懼症、雙性戀恐懼症及跨性別恐懼症

同性戀恐懼症、雙性戀恐懼症及跨性別恐懼症均是指對 LGBT + 群體抱持負面的態度、假設和感受。這可能來自你身邊的人、陌生人及整個社會,你甚至可能要面對來自其他 LGBT + 群體的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恐懼。

你可能經歷過與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恐懼相關的欺凌、屈辱或暴力行為。 這會令人相當痛苦難忘。

但是這些經歷對你造成的傷害可以比任何特定事件或人都要更深,那感覺就像是你在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終日纏繞著你,揮之不去。

內化的負面情緒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會接觸到同性戀恐懼症、雙性戀恐懼症和跨性別恐懼症的情況。但對 LGBT + 人士而言,這些經歷會令你對自己的性取向或性別認同感到內疚甚至羞愧。

這被稱為主觀同性戀恐懼症、雙性戀恐懼症及跨性別恐懼症。

情況與多項精神健康問題有關,包括:

「我生長在同志(酷兒)被視作不道德、怪異甚至令人作嘔的年代,以至我開始討厭自己。」

透過正確支援,你不但可以克服主觀同性戀恐懼症、雙性戀恐懼症和跨性別恐懼症,更能持續為自己的性別或性別認同建立正面且積極的關係。

我們的 LGBT + 精神健康支援相關的頁面可能對你有幫助。

「出櫃」的痛苦經驗

「出櫃」是指向他人透露你的性取向或性別認同,這是一件你可能在一生中會不斷重覆做的事情。「出櫃」可能會令你解放天性,能做回真正的自己。但也可能非常困難並會帶來痛苦後果。

會因「出櫃」而感到擔憂是可理解的。如你曾嘗試過但所得的結果不如理想,那麼可能會對再次嘗試而感到不安。無法在人前活出真實的自我可能會令你感到非常大壓力。與此同時,「出櫃」引致的恐懼往往與自卑、焦慮和抑鬱有一定的關係。

決定「出櫃」需要無比勇氣。你可能會在考慮過後決定不「出櫃」,或只向部分人「出櫃」。無論決定如何,請謹記,決定權永遠都在你手中。

「向別人展示一個和我內在不一樣的自己令我感到焦慮和面臨巨大壓力。當我回答別人有關自己的個人生活或一些身邊人的問題時,我總會感到渾身不自在 …回答時,我一定要小心翼翼,免得『洩漏風聲』,把不應說的說出來。」

被污名化與遭歧視的經驗

儘管社會各界近年更包容 LGBT + 族群,但有時仍會因為自己的性別認同及性傾向而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有時亦會因為自己的精神健康問題而飽受困擾。

這可能會發生在:

  • 醫療體系
  • 宗教及信仰團體
  • 工作場所
  • 學校、學院和大學
  • 社會各界。

遭受歧視令精神健康受影響的風險大增,而害怕遭受歧視亦可能意味著你害怕尋求支援。

了解自身的法律權利是極為重要。事實上,某些歧視是不合法的。根據1991年《香港人權法案條例》,香港根據性別、殘疾、家庭狀況和種族推行了四項反歧視法。然而,目前並沒有針對反 LGBT 歧視的法律。

被社會孤立、排斥及拒絕

如不被身邊人接受,可能會感到被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排斥和拒絕。這可能包括家庭、工作、社交活動和宗教團體。

這些關聯通常是我們身份象徵的重要組成部分。感覺徹底斷絕與它們的關係會令你感到被孤立、孤單和缺乏安全感。

雖然遭歧視會令人感到非常沮喪,但請務必記住,這並不是你的錯,而你也絕不孤單。很多 LGBT + 族群也面臨過類似的掙扎,並且能理解你正在經歷的事情。

和其他 LGBT + 人士傾談及分享經驗可能會對你的情況有很大幫助。這通常稱為朋輩支援。除了透過網絡,也可以選擇面談。我們在有關 LGBT + 人士精神健康支援的頁面列出了一些選項。

「我覺得我別無選擇,在和自己的朋友一起時,我不能公開承認自己的身份。當聽到他們的恐同話語時,亦必須假裝若無其事。在一些人面前,我無法成為真正的自己。」

少數派壓力

雖然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感到壓力,但並非每個人都活在被社會污名化及歧視的壓力下。

當你因為置身於少數群眾中(例如 LGBT +族群)面對這情況時,我們稱之為「少數派壓力」。指這族群的人承受的生活壓力比一般人更高。

如果你認為自己屬於少數派中的少數派,那麼你可能會承受更大的壓力。 例如,如果你是雙性戀者、跨性別者或非二元性別者,即使在 LGBT + 的族群內,也可能會感到更加被污名與標籤化。

受少數派壓力困擾會影響你的身心健康。

我們有關紓緩壓力的頁面可能會對你有用。

「我不能加入我就讀大學的 LGBT 網絡,因為該群組是恐懼雙性戀者的。我聽到許多成員形容雙性戀者是『貪婪』或『困惑』的。無論在任何地方,我都無法以真面目示人。」

「性傾向治療」

「性傾向治療」有時被稱為「治癒」治療或「修復」治療。它是指試圖以任何療法以改變或壓制 LGBT +身份。

這些治療不但不道德而且對人有害。研究證據顯示它們會令你的精神健康受損。此外,這些治療也可能會導致:

這做法在香港仍是合法的,儘管來自本地和國際組織已施壓要求禁止這種做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尋求協助時,仍有少數社會工作者建議向年輕人進行「性傾向治療」。同性戀已於2001年被中國精神病學會在精神病分類中除名,因為性取向或性別認同並不是一種疾病,所以並不需要這種有害的「治療」。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