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面對的獨有生活挑戰
以下是一些女性可能會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挑戰。這些挑戰可能會影響她們在日常不同層面上的思考、行為和生活態度,並為她們的精神健康帶來影響。
照顧家庭和扮演照顧者的角色
超過七成女性需要負責大部分的家務,例如是照顧家人、打掃清潔、洗衣、購買日用品和預備飲食。然而,少於一半的受訪者認為男性亦需要肩負更多家務責任 (Women’s Comission, 2010)。很多女性也放棄了原本的工作,全職照顧家頭細務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2015)。這反映了社會對於女性作為家庭照顧者的內在態度,亦影響著女性自覺需要滿足既定性別角色的態度和期望。這不但讓女性感到有需要跟從這些期望的壓力,她們更可能會因未能達到期望時感到內疚。
物化女性
女性被物化在香港和社交平台上並不罕見——每日都有無數就女性外表而作出的批評與評論。媒體也在這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廣告、電視節目和新聞常以其外貌來定義她們的身分。
物化女性將會對她們造成以下影響:
- 女性更容會因其外表而受他人評論批評,而這也成為了社會的常態。這些經歷將會提高女性物化自己、對自己外表感不滿、對體重和外貌感到困擾,以及感到孤獨。
- 當女性內化了這些經歷時,這也會影響自我評價。因此,她們會更在意自己的外表,也會因自己需要維繫社會所認同的身體形象而倍感壓力。
- 女性更大機會經歷性騷擾或性暴力,而導致他們更大風險經歷創傷,並受其影響。
這些經歷會令女性更容易經歷精神健康困擾,例如焦慮、厭食症、軀體變形障礙和抑鬱症及創傷後壓力症。
社會規範和身體形象
大部分女性多少都曾面對來自媒體或親友對身體形象及美態的不切實際的追求與期望。她們可能會為了被社會接納,或相信外表與個人生活的正面關係,而覺得有必要跟從這些規範,因此更感到壓力 (Ng, Liu, Gaither, Marsan & Zucker, 2021)。
女性更容易對自己的身形感到不滿,亦對「瘦」有更高的追求。63% 的香港年輕女性對自己的外表感到不滿;她們更容易覺得自己的體型比實際上肥胖 (MWYO, 2018)。這個現象在青少年間更為明顯,他們正處於成長階段,因此更容易被外界影響。有研究指出青少年女性在體重上比青少年男性有更多憂慮,多於一半青少年女性表達了希望自己可以減重,35% 亦表示其曾經嘗試節食 (Tam, Ng, Yu & Young, 2007)。這個趨勢在成長階段較早時間已經出現——八歲以上的兒童和/或女童,對比起年幼的孩子和/或男童有多於兩倍減重的欲望 (Knowles, Ling, Thomas, Adab & McManus, 2014)。此研究反映了孩童從年幼階段已意識到社會對「理想」體態的追求與壓力,在女童間尤其明顯。
為了應對有關不切實際的「理想」體態的影響,不同國家,如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已經立法來限制使用不健康或過瘦的模特,從而鼓勵時裝界和媒體中建立對健康體態的追求。不少時裝公司亦開始使用「加大碼」模特來鼓勵正面和多元的體態。
女性自小開始被性化的經歷,導致她們有更大機會遭受性侵犯與騷擾。一項本地研究指出,接近四成女性反映她們曾被性侵犯(Chan,2022)。而另一項研究則指出 27% 女大學生曾受性騷擾(平等機會委員會,2019)。經歷性侵犯與暴力能造成不同精神健康困擾,包括焦慮症、抑鬱症及創傷後壓力症。
就業
在香港的不同行業存在著性別差別,以下是部份例子:
- 公共行政、社會與個人服務行業(59.6%),和零售、住宿和食品服務行業(57.2%)的女性就業者比例較高。
- 對比起其他行業,如是專業人士 (38.4%) 或是手工行業 (4.7%),更多女性從事文員(73.6%),或是服務及銷售行業(57.8%)。
女性佔香港總工作人口 45.3%,但只有 34.3% 處於高級管理人員級別。這個問題在其他行業也以相似的比例存在,例如金融業、保險業、房地產業和專業與商業服務業 (40.2%),以及在零售,住宿和食品服務業(37.9%)。
*所有數據均來自婦女事務委員會,2019
此外,男性和女性的月入中位數也有差異。除了附屬專業行業和文員,男性的月收入中位數略高於位於同職女性。
玻璃天花板效應(Glass ceiling)是牽制特定群體職業晉升的無形障礙。雖然女性在數十年來已經成為工作人口的其中一分子,然而玻璃天花板效應依然卻仍然存在,並為女性工作者帶來無比壓力。來自玻璃天花板效應的壓力,以致歧視、收入不公的連鎖效應讓女性感到被孤立,更造成自我懷疑和困擾。女性可能會覺得自己有必要格外努力工作,方可以獲得認可,以及在事業上有所突破。因此,她們可能失去時間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或在有需要的時候因為覺得求助是示弱的一種,並被視為沒有能力勝任較高職位,而抗拒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