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精神健康
女性從小到大都一直在面對獨有的挑戰,而這些挑戰也會提高她們經歷精神健康問題的機會。在有需要時及早介入及尋找專業支援對保護其精神健康十分重要。提高大眾對女性精神健康的意識不僅會減低尋求協助的困難,更讓女性知道她們不需要獨自面對。
我們概述了一些關於女性精神健康的主要狀況,以及其在一生中可能會面對獨有的生活事件及難關。
常見精神疾病及尋求協助的盛行率
數據顯示女性比男更有機會經歷精神健康問題。
然而精神健康問題盛行率的性別差異背後原因十分複雜,它可以由不同因素互相影響而造成。例如是生理因素或社會因素,像是有關尋求協助的性別刻板印象,或是性別平等等壓力。
儘管如此,這些數據亦讓我們大致了解目前社會上的精神健康狀況。
抑鬱症
- 對比男性,女性經歷抑鬱症的盛行率較高。在香港,3.5% 女性會經歷抑鬱症狀,而男性則是 2.2% (Lam et al., 2015)。
- 少女比少男經歷抑鬱症的機率大於兩倍,而且比起後者患嚴重抑鬱症的機率大幾乎四倍 (Avenevoli, Swendsen, He, Burstein & Merikangas, 2014)。
按此了解更多有關抑鬱症。
焦慮症
- 女性患有廣泛性焦慮症(GAD)的盛行率為 5.36%,而其他焦慮症(包括強迫症、驚恐症及所有恐懼症)的盛行率則為1.9% (Lam et al., 2015)。
- 女性亦有更高風險經歷混合抑鬱焦慮症(MADD),盛行率為 8.97% (Lam et al., 2015)。
按此了解更多有關焦慮。
飲食失調
- 亞洲飲食失調的盛行率為 3.5% (Galmiche, Déchelotte, Lambert, Tavolacci, 2019)。
- 每 200 名女學生中,就有一名出現厭食症,而某些組別,如舞者或模特兒的盛行率則更高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2005)。
- 出現暴食症的機會比厭食症高出五至十倍,年輕女性中 2-3% 可能會出現暴食症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2005)。
- 出現狂食症的機率則更高,比其他飲食失調的普及率高達三倍,影響 3.5% 女性 (Hudson, Hiripi, Pop & Kessler, 2007)。
- 飲食行為
- 女性更高機會出現情緒進食行為,例如是透過食物作為對壓力或情緒的回應。增加進食次數及改變飲食習慣可能會引起焦慮感覺,並形成惡性循環。
- 有關不當補償行為的情況則有不同說法。有研究指出女性普遍更大機會出現不當的補償行為 (Lewinsohn et al., 2002),但亦有一些研究指出在大學生間並沒有性別差異 (Lipson & Sonneville, 2016)。
按此了解更多關於飲食失調。
應對方式及尋求協助行為
在應對充滿壓力的情況下,除了「戰鬥或逃跑(或定格)」反應外,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女性可能會應用「照料與結盟」方式來面對。這個說法來自進化論,「照料」代表進行一些照顧自己或子女的行為,「結盟」則代表在面對困境期間建立及保持社交網絡。這個有可能解釋女性為何更會向身邊的人傾訴並在有需要時尋求支援及注意。